前不久朋友说带我去前门那边看一家小书店,全是关于老北京的旧书。我对老北京没有太大兴趣,但听说书店的主人是个80后,就觉这事有点意思,决定去看看。
从地铁前门站出来,穿过一个地下通道往南,路过廊坊头条,再往前就到了廊房二条。我有几年没来大栅栏一带了,前几年这里开始拆迁,现在已经大变了样。廊房头条的老房子几乎已经拆光,新的商业街还没有建,光秃秃的。廊房二条却还保留着它过去的样子。据说这条胡同在历史上曾以经营古玩玉石为一大特色,但现在以餐馆居多了,如果在饭点的时候路过,一定会被挨个儿地热情招呼。
正阳书局就在廊房二条西口进去不远的地方。绿色的门脸虽小,但很好认,旁边一幅灰色的布幌子,上面大大一个繁体的“书”字。屋檐下两个灯笼簇拥着中间一个木匾,上书“正阳书局”。虽然早就知道店主是80后,但看到崔勇的时候,我还是觉得有一点小小的不可思议:真的就是这样一个年轻人,在做着这样一件通常是老年人喜欢干的事儿。
书店很小,大概只有十平米,里面塞满了旧书。崔勇刚搬了一批书过来,没有整理完,本来就狭窄的过道更窄了,店里看上去也更乱了。即使他没在收拾东西,平时也差不多是这样,因为东西实在太多。
我和朋友在店里眼花缭乱的时候,崔勇坐在书店深处的柜台后面,镇定地忙着他的事情。这样他整个人看上去就埋在书堆里了,只露出一个脑袋。柜台背后有个小房间,有时崔勇跟人聊天聊晚了,就住在这里。平时他也几乎天天守在店里,崔勇说自己没有时间做别的事,也不能像很多年轻人那样到处玩。
崔勇是名副其实的老北京,六代世局北京,高祖崔师范曾是清代翰林。他们家原来一直住在大栅栏地区的甘井胡同,直到2007年拆迁。也正是因为那次拆迁,让崔勇开始对自己家族的历史以及大栅栏这片地区产生了浓厚兴趣。他说拆迁对北京人来说影响很大,对他尤其大。大到什么程度呢?他当年就辞掉了原本的工作,专门来做这个事情。好在家里也很支持,当时他姑姑就送了一辆自行车给他,供他奔走旧书市场运书用。
于是崔勇开始不断地找资料,收集有关老北京的旧书,尤其是大栅栏地区的最感兴趣。崔勇说起他特别珍视的一本书《话说前门》:“写的就是我们家附近的事。其实市场价格并不是太高,但它蕴含的历史信息对我来说是很丰富的,因为我比较关注这个地区的历史文化,其他人不一定喜欢,还是和自己的感受有关系。” 他家以前在甘井胡同的门牌号,那块铁片,现在还保留在店里。
崔勇收书、卖书,自己也把这些旧书当工具,方便查阅历史。书店开业后熬了两年,渡过了一段辛苦艰难的日子,现在终于走上了正轨,有了些名气。问他身边的年轻人会不会受到他的影响,崔勇说:“会,朋友会来聊聊天,他们也喜欢这些东西,但数量还是很少,也没有多大希望,本来这个东西年轻人就不太容易接受。”来正阳书局的人主要是附近的街坊,大部分是崔勇以前就认识的,真正买书的还是年纪大一些的为主。有些做研究的也会来这里找资料。“但书哪儿都有,我的书并不是什么稀罕东西,主要是跟我聊天,”崔勇说,“天南海北什么都聊,不仅是关于北京的。”
崔勇说着地道的北京腔,经常“吃字儿”,他个子挺高,模样斯文,言谈举止很有些老北京的气质。虽然如此,青春的那股血气还是很明显的,他想做个网站,还想做很多事。有时觉得他是在埋头挖掘历史的宝藏,有时又感觉他的眼神穿过了眼前的书堆和胡同,投射在远方的某个地方。
兔儿爷和其他老北京风物为这里带来了一些活泼的色彩。
评论